如果你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,只用自我認知去推論對方感受,那每段關係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。
在我工作的對象中,如果他們在人際社交中容易出現問題,例如有容易被排擠的情形,大多數都是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有此現象。而人際問題往往會一路跟隨至成年時期,讓他們在與人相處上有很多憂慮,進入新環境總是害怕自己會不會再重演。其實,人際關係的不穩定,往往也與個人的自我不穩定有關。可能來自過大的我,或過小的我,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中有自以為是的狀態,不自覺貶低他人,或是自我貶低的情形,不自覺討好他人。 而這種自我不穩定狀態,會引發三種人際互動情形,分別是:第一、錯誤的人際知覺;第二、缺乏人際核對能力;第三、過度尋求認可。
人際互動困境一:錯誤的人際知覺
首先,我帶你了解,錯誤的人際知覺。 所謂「人際知覺」是一個人在社交情境中,如何去判斷他人的行為,進而認定這個人的狀態或關係的狀態,常見的有:
1.先入為主
他們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理性客觀,而是將主觀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,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類型的人。例如:看見對方板著臉,就認為對方一定很難相處;或者看見對方找零錢的方式,就認為對方一定很吝嗇等。
2.投射作用
在人際交往中,人們會把自己的特徵,歸屬到其他人身上,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,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。例如:對自己很自戀的人,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,就以為他人對自己有好感;對自己很自卑的人,見到他人別過目光,就認為對方也不喜歡自己,而對方可能只是較內向或不知所措罷了。
3.情緒效應
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,讓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人,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。例如:你現在覺得不開心,就覺得所有人都在針對你;你最近都被人拒絕,就容易過度解讀他人的已讀不回、拒絕或冷淡對待,但有可能只是對方當下過於忙碌。
說實在的,我們的確會在某些情境下不由自主地錯誤判斷某些事情,畢竟每個人的生活脈絡非常不同。就拿約會遲到這件事,在不同國家對時間的感受截然不同,有些人覺得晚到15分鐘還好,但有些人覺得是極其不尊重。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性有這麼大的不同,在人際互動裡若沒有去了解與澄清事實,或表達自己的需求,你可能會陷入自己的小劇場中推論對方的狀態,認為自己在對方心中就是不重要的小螺絲釘,而讓關係漸行漸遠。很有可能你在很多段關係最後都容易走向這樣的局面。你發現了嗎?
如果你不懂得去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,只用自己的認知去推論對方的狀態,那麼你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,不斷地複製、受傷又挫敗。這也是我接下來要提的第二種人際互動困境—「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」。
人際互動困境二: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
有時候你可能不知道怎麼說、何時何地去說、說些什麼?又或是,有時候你不確定能不能對別人說,說了會不會被討厭、被拒絕或者被嘲諷?也就是,你缺乏人核對能力,這還是會指向「自我」的穩定性。
親愛的,你要先問問自己,我在關係中有沒有價值?有沒有付出?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,那你要接著問自己,我是否能認可我的需求,以及澄清我的疑問?如果你的答案是十足的否定,那也難怪你常在人際互動中受委屈、也受挫敗,很可能你都不懂得尊重自己,所以他人也跟著不會尊重你的意願與需求。你可能會想問,要如何培養在互動中人際核對的能力呢?
你需要做的是「協助自己覺察看人的視角」。 在著名的溝通分析理論(Transactional Analysis)中,提到一個重要概念:「我好,你也好」。也就是在看人的觀點上,如果你容易對人有先入為主,甚至帶有敵意的判斷時,你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經常以「你不好」的視角,容易覺得別人要找你麻煩;如果你在人際中,經常覺得自責、什麼都做不好、不被喜歡,就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經常帶著「我不好」的視框。
你可以帶著「我好,你也好」的視角來練習人際核對的能力,這對你會非常有幫助。當你核對後,將更能拓展你的視角,看到人性不同的面向。成功經驗的累積會帶給你更強化「我好,你也好」的視角,也讓你真正不斷吸引更多「對自己和他人都善良的人」與你為伍。 再來,我們談談因自我不穩定狀態,引發的第三種人際互動困境——「過度尋求認可」。
人際互動困境三:過度尋求認可
其實每個人在人際互動中,都會某種程度地想要尋求認可。因為被彼此認可時,能強化關係的強韌度,也能感覺到自己在關係中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感。但當你過度想被認可時,就會造成以下現象:
1.過度表現 太想要呈現自己的好、自己的優點,有時候讓人反感的是,你可能會將過往的英雄史都帶出來,就希望換得對方肯定與讚賞的神情。曾在我某一堂課的討論中,有學員說到自己在工作中投入太多心思,而感覺自己被耗竭。正當我們一群人認真探討原因時,一位學員插話進來,說到他覺得對工作上手又游刃有餘的人,是不會覺得耗竭的。這時,討論的氛圍瞬間被冰凍。這位學員並沒有發現,他的發言在間接表明自己工作能力很好、他人工作能力很差,在過度表現中,讓人對他產生排拒感。
2.過度討好
過度細心體貼地想要服務對方,雖看似是暖男或暖女的舉動,可是有時卻讓人承擔不起。除了不知如何回應而有壓力之外,也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不是弱化了他的能力,當對方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。這會讓人想要保持距離,你也可能因此覺得挫敗,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,卻反而換來距離感。
3.過度合群
合群在集體主義下是種美德,但當這個合群造成你失去準則的判斷,那就是有害的。畢竟有許多人打著合群的名義,要求你承擔他人該做的事情,而讓你成為被利用的對象,使得他人並不會珍惜你的付出。
若你是過度合群的人,往往是源於你內心強烈渴望團體歸屬感,所以,當團體共同討厭一個人時,你也就自然加入一起討厭對方,或當先鋒去做破壞他人名譽的事。但你知道嗎?這很可能使你最後落得裡外不是人。
如何撫平人際焦慮?
最後,我想告訴你:真摯的友誼往往來自「發自內心的感受」,人際互動中沒有內在感受的連結,往往只會流於表面的社交互動。因此,小美可以向小花坦誠自己的部分是:「我當時很想跟他們拉近關係,所以很擔心如果我拒絕他們的要求會被討厭,坦白說,我也覺得這樣透露細節很不妥,但我沒有勇氣拒絕他們。」
接著,進到尋求他人原諒的層次,這需要深層地去同理對方的感受。你需要徹底明白你的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影響,甚至是痛苦,如果對方沒有感受到你的理解,就不會感受到你的歉意。所以,小美可以對小花這麼說:「我真的很抱歉,這麼做一定讓你覺得自己被背叛了,也有被欺騙的感覺。我相信你當初是信任我,才加我好友,跟我分享你的生活。我也知道你後來非常生氣,我真的覺得非常內疚,真的很抱歉,你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嗎?」
當你說完這些,你還是要將原不原諒的權力給予對方,畢竟他人因為你的行為感覺受傷,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快從受傷的感受中復原,強壯到可以立刻再次信任,因此,你需要給彼此一些時間。 最終,很重要的是,你要練習與自己和解,而不是讓這次人際挫敗經驗,再次成為你與人互動的焦慮來源。你需要理解自己那份對歸屬與連結的匱乏、對自我的不肯定,你才能真正從人際經驗中,學習如何提升自己,以及適切地連結他人與維持關係。如此,你才不會在一生中不斷複製人際挫敗的經驗。
|